|
发2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 13:3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假发的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后的一千年内,欧洲受罗马天主教会影响,把假发视为魔鬼的假面具,认为戴假发会阻碍上帝的祝福进入心灵。当时教徒如果戴假发,有可能会被逐出教会,692年在君士坦丁堡教堂就有几个教徒因为戴假发而被革出了教门,因此这段时期欧洲人都甚少使用假发。
直至十六世纪,假发才再度流行,被用作遮盖脱发或美化外表的饰品。当时恶劣的卫生环境令人们容易长头虱,有些人就把头发剃掉,戴上假发,因此假发在古代欧洲除了装饰性之外,还有实用的功能。但假发的复兴主要还是因为王室成员喜爱,英格兰女王伊莉莎伯一世以喜欢戴红假发见称。十七世纪男性戴罗马式假发的先锋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他为了遮盖头上的伤疤而戴假发,近臣为了讨好他,也纷纷戴起了假发。继承他王位的儿子路易十四也因为头发稀疏而戴假发,于是臣民们纷纷仿效。那时候的假发套有45种之多,就连满头浓发的人也喜欢赶这个时髦。后来假发就成了伟大君主政体时代的象征。
英王查理二世流亡法国一段时间后,在1660年回国重新执政时,就把这种男装假发传入英语系国家。这种长度及肩或稍长于肩假发成为1620年代以来欧洲男子的时尚,不久亦流行于英国的法庭。伦敦日记作家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就写下了他在1665年某天被理发师剃去头发后第一次戴假发的事,当年黑死病爆发,他感到戴假发很不舒服:
1665年9月3日:起床后穿上我的颜色丝质西装,很好,还有买了好一阵子但不敢戴的新假发,因为我是在爆发著瘟疫的西敏买它的,我在想瘟疫之后,人们怕假发是从死于疫症的人头上取来的头发制造的,怕被传染就没人敢买假发,假发的时尚会怎样呢?
除此之外,假发还有其他弊端,比如佩皮斯于1667年3月27日写下的:
我要去swan找我认识很久的假发匠杰瓦斯,他给我一顶假发,却满布虱卵,所以我很难看到它(这是他的老毛病了),要送回去让他弄干净。
这段时期假发几乎成为男性必需的服饰,并且差不多代表社会地位,假发匠因而受到尊敬。1665年第一个假发匠工会在法国成立,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成立类似的工会。十七世纪的假发异常精细,因此制造假发也是一门技术。当时的假发覆盖肩、背,垂至下巴,故此非常重且佩戴起来不舒服。这种假发的制造成本高昂,尤其是以真发制造的最为昂贵,以马毛或山羊毛制造的则较为便宜。
十八世纪的假发常会加上粉末,使他们呈白色或斑白的样子。假发粉以加入橙花、薰衣草或鸢尾花根香味的淀粉制成,它们有时会加上紫蓝、蓝、粉红、黄等颜色,但最常见的是白色。加粉的假发直至十八世纪末都是一些需要穿着隆重之重大场合的必需品。加粉的假发容易掉粉且难以打理,于是又出现了一些以白色或斑白马毛制成的假发作日常法庭服饰之用。1780年代起,年轻男性流行加粉末在自己生长出来的头发上,1790年代后,假发和发粉都是年纪较大、较保守的男性使用,女性则会在出庭时使用。英国政府在1795年起每年向发粉征税一几内亚,此税项令假发和发粉的时尚于1800年代消退。
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法国凡尔赛宫中的女性兴起佩戴大而精巧、受人注目的假发(如一式一样的“舟形假发”)。这些假发非常重,包含发蜡、发粉、以及其他装饰品。这种华丽的假发在十八世纪末成为法国贵族阶层颓废堕落的象征,促使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十九世纪的假发变得较小和庄重,法国不再以假发代表社会地位,英国则仍然维持一段时间。一些专业亦把假发作为他们所穿服装的一部份,并成为某些法律体系的传统,也是很多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惯例。直至1823年,英国圣公会和爱尔兰圣公会的主教在宗教仪式时会佩戴假发。大律师所戴的假发是十八世纪末流行的式样,法官在平日审讯时配合法庭服饰所戴的假发与大律师所戴的短假发相似,但他们和御用大律师参加重大仪式时会戴全罩式假发。
女装假发的发展历程与男装假发不同,在十八世纪才开始普及,初期以在自己的真发上加上小绺假发为主,直至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都不流行全头式的假发,多是脱发的老妇佩戴。
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有不少穷人卖头发去做假发。1911年的《大英百科全书》中说,贫穷落后的巴尔干地区的农村少女往往把头发剪下来卖钱,而法国南部的农村少女培植并销售头发也很常见。女作家凯瑟琳·黑尔就曾经剪掉头发卖钱交学费。当时欧洲也有些制造假发的人发是来自美国,美国内战时有一位叫迪莉娅的女子给媒体写信,敦促所有12岁以上的属于南部联邦的女性支持者把长发卖给欧洲,以还清南部联邦的债务。美国作家露依莎·奥尔柯特的小说《小妇人》中也有一段写玛区家二女乔(jo march)卖掉心爱长发的情节。
[编辑本段]表演艺术用的假发
一、传统表演艺术
1、中国戏曲
佩戴“片子”假发的粤剧花旦造型 中国戏曲中,假发是“行头”(戏服、道具的统称)中“头面”(头部饰物)的一部份,属于“软头面”之一,种类很多,优伶都会佩戴假发演出。这些假发有用真发制的,也有用犛牛毛、粗丝线、纱等制成。
男角(包括生、净、末、丑)的假发有全顶(将整个头部全包住)、半顶(头顶齐耳往后部分),半顶假发外剩下的部分称为“头片”,指两鬓和美人尖的发片,靠脸颊的地方会黄胶加以黏贴,靠头顶的地方则用发夹或簪固定。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假发。有时也会配上不同样式的假发头套,例如在表现穷困、潦倒时会配上散发。又有甩发、鬓发、孩儿发等。甩发又称水发,用来表现角色慌张、焦虑、惊惶、绝望、甚至疯狂等各种情绪。又可以表示不同的形象如披头散发、衣冠不整、丢盔卸甲、蓬头垢面等,伶人演出时经常将长发连续甩动以展现人物受刺激而挣扎的身体反应,故有“甩发”之名,除了造型之外,也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工具,伶人要运用头部和颈部的工夫配合特定的翻滚技巧舞弄甩发以刻画情绪,称为“甩发功”。扮演中年和老年男子的又会戴上称为“髯口”的假胡子,髯口的形状、颜色也代表了角色的身份、性格等,也可以用拨弄髯口的动作来表达情绪,称为“髯口功”。
旦角有一种叫“大头”的假发,会用到一种分成一绺绺、称为“片子”的假发,贴上前要用束发带把本身的头发束起,把片子蘸刨花水梳平,沿着束发带贴,一端呈椭圆形的几片用作刘海,尾端尖削的两片置于两鬓,脸宽的向内贴,脸小的向外贴,可以把脸型修饰成瓜子脸。梳好后再于发束边缘插上钿等饰物,又会配上以真发或其他物料的发丝编成的假髻(通常为高髻),再插上簪、钗、珠花、顶花、步摇等头饰。
假发的种类和用法会因应各种地方戏曲以及剧目、行当、角色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基本造型也是大同小异。伶人需要按照剧情发展转换合适的假发。从前行“衣、盔、杂、把”四衣箱制,假发和口髯不用时前会放在一个叫杂箱的衣箱内。改为“六大箱”后,生角的假发和口髯放在叫“盔头箱”的衣箱内,旦角的假发则存放在另一个叫“梳头桌”的衣箱内,由兼任为旦角打片子、化妆、梳头的技术人员“梳头桌师傅”整理。
2、日本传统戏剧
①能剧
戴假发的能剧演员 能剧的几个主要角色(包括仕手、连、胁)是过去的人物,需要戴上面具(能面)演出,假发是与能面配套使用。假发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把毛发固定在演员头上梳成所需的发型,另一种是制成头套套上。假发的类型可分为“鬘”、“尉髪”(じょうかみ)、“垂发”、“蓬头”四大类。有些能剧用的假发重达四公斤。
鬘类的假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扮演女角用的“鬘”(かつら),把假发用梳固定在头上,从中间分缝,盖住耳朵,拢到脑后结成发髻,再用鬘带缠裹额头至脑后,鬘带的两端自背后垂下。能剧五类戏中别称“鬘能”的“三番目能”,是以女性为主角,内容多是叙述平安时代一个美女的故事,男演员扮演美女时就要佩戴这种假发。除此之外,鬘类还有用于老年女角的“姥鬘”(うばかつら)、用于喝食角色的“喝食鬘”(かっしきかつら)、长发等。
其余三大类假发也各有特点。“尉发”(じょうかみ)以黄白色的马尾毛制造,把假发固定在演员头上,然后拢到头顶,结成一个扁长的发髻盖住头顶,用于老翁角色。垂发类有两种,一种是用于老年男性的“白垂”(しろだれ),另一种是用于男神、女神或修罗能后场主角的“黑垂”(くろたれ)。垂发类假发要与冠帽、巾配套使用,因为垂发的头顶部分没有假发,将结有黑色假发的圆套套在头上,然后戴上冠帽、巾即成。蓬头类是一种参差不齐、浓密厚重的假发,用长马尾毛制成,有三种不同颜色,“黑头”(くろがしら)用于男性亡魂、妖怪、童子等角色;“赤头”(あかがしら)用于凶神、龙王、鬼等角色。“白头”(しろがしら)用于老龙王、老人幽魂等角色。使用时把蓬头套在头上即可。
②歌舞伎
歌舞伎所用的假发样式更加多样,有一百几十种,其中男角用假发有60多种,女角用假发有40多种。这些假发很重,最重的可重至五公斤,较轻的也有2公斤左右。演员戴上假发前都会戴上一顶白帽把头发包进去。假发的使用也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职业等等来确定的。
常见的假发有以下几种。“车鬓”(くるまびん)是英雄、武士角色所用的,贴上脸的两侧一绺绺向外弯,五绺的叫“五本车鬓”,七绺的叫“七本车鬓”。“片はずし”(かたはずし)是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