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居高不下各方都需反思 住房消费更应要理性
谈到当前居高不下的房价,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房产商的恶意炒作、囤积房源、哄抬房价、追求暴利。
但是深入分析,消费者对住房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变味消费,也使住房偏离自身属性,从消费品变成了投资品,最终助长了房价的上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有房才有家,安居才能乐业。正是因为如此,建设部的有关负责人才会公开承诺,要让“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国家有关部门才会频出政策稳定房价。
但市场经济下,住房消费更应是一种理性消费。住房消费的理性首先是消费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地少人多,这就是我们最现实的国情。如果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其中一个必定是住房的变化。30年前,“鸽子笼”里几代同堂相当普遍。而如今,江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30平方米。让普通百姓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拥有越来越大的住房,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人人乐见的进步。但在当前,“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并不意味着“人人拥有适当住房”,不等于人人都要买房。其实,从国外的一些经验看,建立租住房保障体系,是解决人人有房问题的一种较好办法。同时,租住房体系也别忘了“适当”二字。每户住房100平方米以上,甚至家家独栋别墅固然美好,但对中国这片土地来说,却是不能承受之重。“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品质优,占地不多环境美”的住宅,才是我们最适当的住房,也才是我们适当的选择。“适当”对于出租房来说,绝不意味着拥挤和不便,老百姓住进环境优美、物业管理完善、租金“适当”的住房,这才是楼市发展以及开发商和政府部门应该重点考虑的“适当”选项。
住房理性消费,也要求消费者在购房前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提前消费、一步到位这是当下流行的住房消费理念。但如此一来,住进了房子,消费者却由“房主”变成了“房奴”,被巨额的银行贷款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有不少消费者,热衷买“二房”、“三房”,由此造成住房的闲置、空置。更有人由消费者变成了投资者,热炒房价。正是这些住房的非理性消费以及非消费需求,给高房价“火上加油”,同时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社会公平。
房价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抑制居高不下的房价,政府部门需要继续加强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打击不法地产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消费者也要有理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否则,在房市的泡沫中,最终还将会由普通消费者接下沉重的“最后一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