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发友注册
搜索

脱发植发交流QQ群:131593425

毛发移植的历史

2012-9-14 07:32| 发布者: 开心小疯子| 查看: 4823| 评论: 0 | 进入发友论坛

  早在1800年,Baronio就成功地在动物身上进行了自体毛发移植
 
  1822年,Dieffenbach首次描述了进行异体和自体毛发移植的动物实验。1882年第一个在临床上用自体毛发移植治疗秃发并获得成功。当时被宣传为“秃发从此将成为一种少见疾病”。
 
  1930年,Sasagawa报道了毛囊移植。1919年Passot首先报道了用带短发根的皮瓣遮盖头皮瘢痕。1939年,日本皮肤科医生Okuda应用打孔技术自体毛发移植法对20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主要适应于瘢痕性秃发如头部、眉毛及胡须的缺失等。
 
  Hamilton于20世纪40年代发现雄激素与男性型脱发有关后,微小株毛发移植便开创了新阶段。
 
  1943年,日本的Tamura描述了大面积的个体头发显微移植,他用含有2~10个毛囊的小块毛胚向秃发区进行移植,受区的孔穴则是用粗针头和细针头制备。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成果并未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1953年,Fujita也用这种自体毛囊移植的方法治疗男性秃发,烧伤瘢痕秃发以及血管瘤放射性治疗后的眉毛脱失。
 
  1959年,美国的Orentreich首先在英文杂志上发表了现代毛发移植术的原理和手术方法,开创了适用于治疗男性秃顶的毛发移植术这一新领域,并提出了“优选同部位供体论”的学说。该学说的原理是从别的部位移植来的毛发,会在不同的部位上长出具有移植原部位特质的毛发。他还写了自体毛发移植治疗秃发4年跟踪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移植后的毛发从颜色、粗细等各方面都与供区周围毛发无异。还报道了一些病例,经35年的跟踪观察,移植的毛发仍生长良好。因此,自体毛发移植被认为是永久性移植。
 
  1970年,Friderich把1939年日本Okuda的打孔毛发移植法与1959年Orentreich首次在英文杂志上发表“优选同部位供体论”,一并称为Okuda—Orentrech技术,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组织扩张器技术沿用至今仍在临床有很多应用,如应用该技术增加可利用的供区头皮以解决脱发头皮瘢痕等。后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自体毛发移植从手术器械(如单锋刀、多锋刀、立体显微镜、肿胀麻醉、YAG激光等)、治疗方法及操作技术上又有许多研究和提高。毛发移植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安全、可靠及完善的,并可从根本上解决秃顶、眉毛缺失、睫毛缺失及体毛缺失问题的美容外科手术方法。1984年Headington提出了毛囊单位概念,意思是毛发是由成组的毛囊生长(可能是1个、2个、3个或4个毛囊),每个毛囊单位由其独立的神经血管、皮脂腺、汗腺和立毛肌包绕在胶原纤维鞘内组成的,因此仔细的将1个、2个或3个毛囊单位进行种植,即节省供区、又有较高的成活率。
 
  20世纪8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Bradshaw完成了移植60个4mm的移植物,共4次达240个移植物,后来又超过了400个移植物。1983年以来,巴西Lebel首先完成多次移植1000个小型移植物的大型移植。直到1994年加利福尼亚Bassman创下了3600个移植物的记录。1995年Bernstein医师提出的单根毛发移植术即(Micrografting及Minigrafting)最为重要,可以提高手术后头发的密度,头发也较自然,存活率也提高,更适合于质量植发。此外,国内的毛发移植近几年进步也很快,北京王朝纲、金鹰博士及本书作者张国斗、李会民等医师做了大量毛发移植手术及临床教学工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
 
  1999年美国纽约州的Dr.Hitzing GS与美国Reafied公司共同开发的Slot Punch(卵圆形打孔器)技术,弥补了原有小移植单位的缺点,使毛囊移植的临床效果有了革命性的改进。近年来,有关毛发移植的原理的研究,毛囊干细胞的研究、毛囊的克隆与培养毛发移植器械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相信这项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完善并造福于人类。(供稿:李会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帖榜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ayoo.com北京苏玫氏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管理员信箱:service@faayoo.com  QQ:420159795  MSN:fa120.com@hotmail.com  咨询热线:13366761500
联系我们 | FaaYoo简介 | 商务合作 | 在线咨询 | 保护隐私权 | sitemap|网站地图|发友网 ( 京ICP备14053285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079
GMT+8, 2024-4-20 12:02 , Processed in 0.036631 second(s), 28 queries .
返回顶部